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 拓展篇 第二十七章 心理不适与障碍1

拓展篇  第二十七章  心理不适与障碍1      
              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种具体行为。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要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再次要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最后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而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人人都可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吗?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

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

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

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

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

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

最好学会一门艺术,无论是唱歌弹琴、写作绘画,还是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

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既能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

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失衡。

      

              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

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成功与失败。

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和异常现象,主要反映为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经常心情忧郁、情绪不稳、缺乏自制、行为失调,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个人的心理障碍程度可以根据其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程度越大,其障碍程度也就越深。

根据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心理障碍主要分为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等几种类型。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个人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心理成长问题,是指个体整个人格系统健康、正常、发展良好,但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更大目标,达到更高境界。

      

              社会交往问题,是指个人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某些缺陷,从而导致在与外界接触和交往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麻烦,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但其认识能力还是正常的,意识清晰,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比较迫切的要求。

      

              心理变态问题,是指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变,导致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接触和交流。

心理问题往往较为轻微,一般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觉。

而心理障碍往往是指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神经症、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人格变态以及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品行障碍。

另外,自杀、酗酒、吸毒等常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行为问题也属于心理障碍之列。

      

              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

      

              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物性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并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生物性因素。

包括人体疾病、遗传素质、生化改变和药物影响等。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脑病变与神经生理过程失调可引起精神障碍,发生变态行为。

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能导致脑代谢障碍,也是心理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另外,心理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等等。

但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只是形成了易患素质,只有扣动了社会应激这个“扳机”,心理障碍才会发做出来。

      

              心理因素。

心理障碍者通常有某种隐蔽的心理冲突或精神创伤,在催眠的状态下可再现痛苦的根源,这说明心理因素是心理障碍的成因之一。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各种消极的动机冲突造成的心理矛盾;持久、过度的紧张状态,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消沉、任性、固执、孤独、抑郁等造成整个性格类型的病态;等等。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生态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社会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欲求不断增加,人际关系日益广泛和复杂,对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生活节奏快、环境污染重、交通拥塞、竞争激烈、住房困难……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与宗教、社会文化也有关系。

比如,阿拉伯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心理障碍者,其心理障碍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另外,心理障碍与性别也有关系。

如女性的更年期心理障碍较男性为多,这是既有生理改变又有社会因素影响之故。

      

              什么是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患者,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

在儿童中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形式。

症状通常出现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月之内。

病人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多在半年以内。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具有易感个性,而出现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适应性障碍影响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什么样是适应性障碍?

      

              情绪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及呼吸不畅等。

      

              品行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如逃学、斗殴、说谎、酗酒、吸毒、滥用药物、离家出走、破坏公物及过早发生性行为等。

      

              躯体不适: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而临床检查又往往发现不了什么躯体疾病。

      

              学习、工作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下降,以至出现困难。

      

              社会退缩: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没有抑郁或焦虑情绪。

      

              适应性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精神疏泄疗法等,必要时可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对抑郁、焦虑明显者可酌情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有明显暴力行为者也可使用氟哌啶醇。

      

              什么是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轨道。

      

              人格障碍者是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加之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促使人格偏向发展,自童年起就开始逐步形成。

患者不存在智力障碍,但持久而特殊的行为模式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道德责任感,情绪活动为爆发性行为,呈冲动性,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同情心和羞耻感;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情感冷漠、自视过高;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多表现为自我克制、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谨小慎微;等等。

      

              什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刘某,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好,还担任班长。

平常虽然与人交往,也喜欢与同学交谈,但他总觉得同学们都嫉妒他的才能,虽然同学们都否定嫉妒,但他觉得他们是在为自己辩解;他爱顶撞班主任,觉得他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他爱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觉得自己比他人具有更强的能力和智慧。

结果不理想时,他就认为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问题。

他认为自己属于人见人恨的那种人,自己也懒得与他人交往,更乐于独处,但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从心里怀疑。

他觉得: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其信任加害自己。

      

              心理专家分析小刘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型人格。

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将周围的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易产生病态嫉妒。

      

              过分自负,若遇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力”或利益。

      

              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通过说理或事实改变其想法。

      

              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如何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都否认自己有人格障碍,认为医生在胡说、想害他,而不肯好好配合医生,使得医生无法介入治疗。

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越早越好,患病初期的调节是很关键的。

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患者有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

父母、教师对青少年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

经常进行沟通,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

      

              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

每天默念一次类似“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人际交往。

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不要高傲自大,不要成天怀疑别人在搞鬼,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之类的话。

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默念。

坚持一段时间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许多异常人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

      

              学会用自我分析法。

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观念,逐步消除异常人格特征。

例如,每当出现对他人怀疑或有敌意的想法时,就要自我分析一下是不是卷入了“信任危机”或“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

如果还是不知不觉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防止再犯。

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应及时求助于医生,辅以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有一定疗效,但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咐。

最好同时结合上述心理调节方法。

      

              什么是分裂型人格障碍?

      

              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尽管在科研事业上出类拔萃,然而他却是一个人格障碍患者。

他性格孤僻内向,成天关在小房间里研究东西,几乎谈不上有社会和人际交往。

他为人沉默寡言、兴趣索然、生活随便,给人一种“古怪”的印象。

40岁左右才在家人催促下结了婚。

后来逐渐发展到产生幻觉的地步,竟差点亲手断送了自己孩子的性命。

他所表现出的这些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之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专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比较适合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

分裂型人格障碍很容易让人和“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

一般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https://www.bqduo.com/biquge/74_74565/c4216981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