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袁家逆子 > 第三百五十一章:基层构建,四大校尉的构想

除此之外,袁谭还准备将府兵中那些军户们的子弟,如果有合适,家人也愿意的话,都可以送入到军学中进行学习。

    入学年龄限制在九岁,本来袁谭还准备定得再低一点,但太低的话反而有些刻意,还会树大招风,不如只定九岁。

    反正军学中教导的科目也不同与前世的义务教育一般系统全面,都是相对粗糙的识字知识。

    这些少年军府子弟自然就不会像正兵们那样,只是简单的训练三个月就出来。

    他们的培养目标直接对标军队中基层的军官。

    徐州改制之后。

    寻常普通士卒,每个月的俸禄就高达六石米,若遇战时,当月俸禄还会直接翻倍发放。

    单单是这一条,就足以吸引不少府兵子弟去投身到徐州正军的队伍之中。

    而且府兵的军功,和徐州生产建设军团时期一样,虽然生产建设军团的府兵们都划到了军府的架构下面。

    但依旧保留了原本的辎重营、铸造营、劳役营等等营制,只是名声上要好听的多。

    一个百户所中,百名府兵军户,各司其职,有从辎重营中出来的,登记的户册上就会特意标注为“军户(辎重)”等等。

    他们想要赚取军功,就只能在闲暇时间,再抽调时间去到百户所做事。

    或是帮助大军转运粮草,或是为大军修补铠甲,又或者是干脆将军田丢给招募过来的流民,让他们当自己的佃户帮自己耕种。

    自己直接将时间精力尽数投入到铸造军械或是开采矿山的工作里面。

    但不管哪一种选择,府兵们想要赚取军功,都要比正兵少太多。

    并且府兵们想要获得军功抚恤制的奖赏,至少需要积功十几级才有可能。

    但正兵只需要临阵一次,哪怕没有杀敌,都能够记功一级,并且直接被列入军功抚恤制的名单上。

    这之间的差距,同样刺激着府兵们。

    他们想要投身到正兵中已然不可能,即便他们有心,袁谭也不会允许。

    毕竟徐州荒田太多,这些荒地虽然产量不高,但有堆肥法在手,两万四千余顷的荒地。

    一年下来,怎么也有两百万石的米粮。

    这两百万石的米粮,在开支掉发给府兵每个月的一石米俸后,至少还能够为徐州再上缴七十万石米。

    大汉缺铜,所以虽然民间通行五铢钱交易,但更多的还是以实物交易为主。

    而粟米这种东西,更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不少世家都愿意将自己藏在地窖中的金银拿出来,换成金灿灿的粟米。

    对于袁谭来说,七十万石粟米的赋税,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更不用说,在未来数年里。

    随着不断开垦耕耘,这些抛荒数年的土地肥力还会不断上涨,这个数字也必将跟着水涨船高。

    到时候,哪怕徐州别的地方的田亩一直保持在二公八民的低赋税状态。

    只靠着军府中出产的粮食,都足以供养他目前筹备出来的六万大军。

    有这个考虑在,袁谭自然不会轻易将府兵们派上战场,他的初衷始终未变,哪怕生产建设军团改为了军府,这些士兵依旧是他用于安定后方,努力种田的存在,而非可以在战场上轻易挥霍的一个个数字。

    但随着军户生活安定富足下来,他们的子弟却可以进入军学之中。

    为此,袁谭还特意设置了军学的两种不同培养方案。

    一种就是眼下的速成班,针对的就是那些战场上的老兵,还有日后可能会出现的其他地区的降兵、投身到军队中的流民等等。

    另一种,则是从小培养,专门培育未来基层军官的六年制特训班。

    目前,徐州军的底层机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原本的屯、都、曲、伍、什、队等等复杂的编制尽数被取消。

    目前的六万正兵基层架构只保留四个等级。

    十人为一队,队长的俸禄比正兵要高出一石,也就是七石米。

    寻常正兵积功三级,可以升转队长。

    队长之上,便是副百户,辅助百户掌管一只百人队,俸禄为八石米。

    队长积功三级,可以转为副百户。

    而到了百户之后,就已经有官身了,每年俸禄百石,且待遇类比九品官员。

    百户之上,是副千户、千户。

    俸禄则为两百石、三百石,类比从八品和八品官员。

    同样都是要积功三级才可以升转。

    至于千户之上,就是校尉。

    只不过袁谭将大汉的校尉改了一下。

    原本的汉朝校尉名号混乱不说,品级什么的也是相当不明。

    杂号校尉的品级到底对应哪一品,根本就是靠着各路诸侯的一张嘴。

    说你对应五品那你就是五品。

    说你对应七品,那你也只能咬着牙忍下。

    而且这种混乱的设置,也很容易出现后期官职泛滥的情况。

    所以袁谭干脆大笔一挥,直接将校尉这个位次,还有后来的将军衔都拿了出来,进行重新的改制。

    改制之后的袁谭军,所有杂号校尉直接取消。

    校尉就分为两个品级。

    别部校尉,执掌五个千户,没有什么武号。

    然后就是武号校尉,执掌三个校尉别部,也就是目前徐州军中最高的军官。

    六万正兵,分为了四个校尉部,每个校尉部麾下再设立三个校尉别部。

    四大武号校尉也已经拟定了好了名单,只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宣布。

    袁谭决定等到六万正兵正式完成回炉重造的工作后,再一并宣读四大武号校尉的任命。

    而且四个校尉部的兵种,还有他们所需要的武备,目前将作院那边也没有造好。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比起这个,袁谭眼下更在意的事情,却是军校中识字科的教材该用哪个。

    他麾下的几个重臣对此争论不休,大有将这件事情作为扬他们身后家名的大好机遇。

    毕竟,不管是荀家还是陈家,甚至是邓艾的邓家和眼下还只是庶民家族的徐家。

    只要能够抢到这个机遇,编写出一部合乎袁谭心意,能够入选军学识字科的教材。

    就等于凭空多出来了六万名学生!

    哪怕这些学生可能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只会看懂军情报上的一些简单讯息。

    对于他们身后家族的名望来说,都是相当大的增益!

(https://www.bqduo.com/biquge/83_83921/c40539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